建陶行业从高歌猛进到如今萎靡不振,犹如从高速公路来到山村小道的车辆,一时间难以适应,怎么办的忧虑油然而生。而事实又一再告诫从业者,前方正在等待不适应者退出,并且退出者很可能会是全行业的半数。
或许,会有不少企业不服气,凭什么我要退出?也正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情愿,以及碍于面子死要撑着,在加剧恶性竞争、拖延行业产能调整的同时,自己几十年来挣下的财富也将耗为乌有。
但如果此时理性退出,即利于行业穿越低增长时代,也可以保住他们现有财富。
直面现实:市场萎缩不可逆转
有观点认为,面对当下困局,提振信心是第一条。的确,我国幅员辽阔且拥有全球最大市场,主要信心在并用好政府纾困政策,产品能够精准满足或挖掘潜在市场需求,是足以让一家企业过得好的。
面对困境信心自然可贵,可基于建陶产品属性直面现实也十分重要。一方面,受世界地缘政治影响,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迹象,我国难免也受其影响。另一方面,瓷砖属于耐耗品,决定了其消费频率极低。尤其是与房地产的兴衰又息息相关。
房地产不单是今年行情不好,接下来的较长时期都将处在下行通道。据相关报道2021年,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,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.72%,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》预计,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5.5%。
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,城市化率在30%~70%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。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4.72%,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。
由此不难看出,我国城镇化接下来是进入低速缓慢发展时期。在这期间,瓷砖的需求量无疑是随其萎缩的,至于萎缩多少各有其说,一半是基本判断。
由于此前成功扩量的惯性作用,至去年还有众多陶企扩张,想通过规模、低成本优势抢夺市场。可接下来的事实,让绝大数扩张者痛苦不已。因为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在2022年发生,使建陶市场萎缩预期加速到来。于是,各种应对办法的讨论也随之展开,企业依旧在焦虑、等待中煎熬。
3类企业或将多数退出
事实上,解决需求萎缩难题只能是退出相应的产能。问题在于谁退出?这还得看市场允许谁留下来。应该说,以下三类企业退出大部分是大概率的事。
首先是租赁经营者陆续退出
前些年,租赁企业依托销售能力或生产管控成本能力,成为行业一股新生力量。在盘活众多停产或将停产生产线的同时,生意上绝大部分也是做得风生水起,有的甚至还不断扩张。
可随着行业严峻形势的到来并持续加剧,现状与其预估的产销量越来越失衡,经营难度与风险骤增。由于投资相对小退出也容易,该类企业(业绩特别优秀者除外)为规避风险,自然选择在“暴风雨来临之前”引退。
接着是出租类企业彻底退出
众所周知,大凡出租生产线企业基本上是在市场还好的时候,就发生运行不良或难以为续,才把生产线出租给他人经营的。以及一些转行经营其它产业,或有的对外投资失败产生资金问题的,也加入生产线出租行列,使得众多生产线在变相维持运转。
承租者迫于市场压力相继退出后,这些变相运转生产线也就无法再运行,生产线一旦停久了就变成了废铁,而且越等越贬值。因此,该类企业的命运只能是乘早彻底退出。
之后是勉强活着的企业退出
表面上,有些企业虽然还在正常经营,实则资金紧张、产品盈利能力弱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难紧密、诚信度难以保障等症状缠身。市场一有风吹草动,不仅自身疲惫不堪,还连累上下游合作商。
与出租类企业一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,都是在市场高速发展的时候,凭机会和胆量建功立业。如今,市场竞争愈发残酷,要靠远见和经营智慧维系企业良性发展的时候,力不从心就显露无疑。在这种情况下,除了退出别无选择。这两类企业早退出,一来政府或许还有处置的腾挪空间,二来有些强势企业也有可能接手。
死撑着只会损失更多
建陶产业高光时期发展有多迅猛,接下来的淘汰赛就有多惨烈。以上3类企业如果此时理性退出,即利于行业穿越低增长时代,也可以保住他们现有财富。
不论这场淘汰赛历时多久,可以肯定的是,能够留下的一定是强壮者或某个细分市场的佼佼者。倘若心存N个不甘心,认为市场调节产能是个漫长的过程,非得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收手,恐怕只会损失更多,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