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及卫浴行业发展至今,可谓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产品琳琅满目,品类齐全;技术和装备从最原始到先进,各个阶段的装备都在运行;各种营销模式并存,把产品不断输送到消费者手中;各类协会、媒体、产业组织纷纷登场,希望在行业里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使命。整个行业蓄积着巨大的发展能量,各个方面都在寻求探索创新的方向,产业升级的呼声不断提升。
同样,各项评比活动也充满了行业的各个角落。单从评比的主体就有政府、协会、媒体、技术机构、实验室等,而每一类评价主体又衍生出品类繁多的评比活动。在这里,笔者无意对此类现象表达自己的态度,仅就提高评比的公信力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。提高评比的公信力有以下几个要点。
评比的名称要有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表述。中国人历来重视起名字,给孩子取名字、给店铺起名字、给公司起名字,包括给山河花草起名字,起一个好名字何其难也。我非常喜欢古人起的名字,如四川乐山的“就日峰”、湖南衡山的“回雁峰”、四川的“青衣江”、湖南长沙的“岳麓山”等等,非常美,含义深远。
同样,一个好的评比项目,一定需要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名字,如“新锐榜”这个名字,很有内涵,体现出策划者深厚的文字功底。给孩子起名字不能起“太满”,否则不好养;评比项目也不能起过于高调的名字,建议象“最”字类的最好少用一些,霸气而张扬的名字也不见得有好的效果。“福布斯”排行榜、“维基百科”、“有道词典”等,并没有“全球XX排行榜”、“XX知识大全”、“XX英汉大词典”之类称谓,然而却被公众普遍接受。
另外,评比的名称表述要科学,“绿色”字头的,就必须包含节能减排、绿色制造等信息;和“质量”相关的,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包括检验过程及其他相关合格评价项目;与“影响力”相关的就必须包含客户评价过程,最好是网络客户的评价过程。
评比需要行业普遍接受的明确的评比规则。任何一项评比,需要建立公开透明、行业能够普遍接受的评比规则,否则就难以延续。确定了评比的名字和主题,然后就需要根据主题制定评比规则。评比规则最好以客观、可评价指标为准,即绝大多数指标应建立量化的评价准则。
当然,也存在一些比较主观的、难以量化的指标,需要多个来自不同方面的、有经验的评委主观评价,互相补充,降低主观性。评比规则可能包括检验报告等技术资料的依据、各项证书提供、现场核查、专家打分等。
规则建立以后,最好分几个层次广泛征求意见,然后在公众媒体上发出公示征求意见,给出反馈时间期限,最后以通告的形式与评比活动通告一同发出。
评比应当要一个可信的评审专家委员会。评审专家有见证、评价的义务,他们会看到所有参评企业提供的见证材料,根据见证材料核算客观分值,这一方面比较容易。难点在于主观项目的评价上,评委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、行业阅历、工作经验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,并且在评审过程中与其他评委充分沟通以取得共识,最后各自独立打分,形成大家的综合意见,以免个人成见影响结果。
建议评委不少于10人。评委应当是行业普遍公认的专家,可以来自不同领域以起到互补作用。评委也应当在媒体上公告。
评比的主题和理念应当让消费者容易接受,才能深入人心,才能吸引更多追随者。做评比活动,一定要清楚最终这个结果是给消费者看的。在诸多的评比活动中如何能够卓尔不群,建立评比活动清晰明确的、让消费者容易持续接受的主题和理念相当关键。
在前文,笔者介绍了评比需起一个好名字,其中已经包括了部分主题和理念的成分,但是并非全部。要通过适当的活动、宣传、印刷品、LOGO设计、主题诠释等不厌其烦的向消费者传递这个评比背后所包含的价值,能够给消费者传递什么,保证什么。一旦消费者接受了这些,这项评比自然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。
评比的品牌建立起来以后杜绝寻租行为。业内人士不会忘记的是“中国名牌”、“免检产品”在行业内的昙花一现。当年,由政府主推的这两项评比在行业内火热。但是,第一批还能够被普遍认可,很快,其高含金量的特点使它们成为了权力和利益寻租的热土,象大多行业的过剩现象一样,“一窝蜂”导致了最终的退出。
同样,我们千辛万苦树立起来一个被各方认可的评比项目,很快也会面临寻租活动,这就要求评比的组织机构精心做好“顶层设计”,不至于最终心血付之东流。
(作者系中国建材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副院长)